发布日期:2025-09-19 23:04 点击次数:148
金秋九月,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关于股票的,感恩话语正在传递给每一位辛勤工作的老师们,而回望八十多年前,另一群师生正在颠沛流离中追寻一堂课的光明——那是西南联大的故事,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坚守。
1937年秋,华北沦陷。平津三所最高学府——北大、清华、南开的师生们背负书卷,踏上漫漫南迁路。他们穿越战火,历时数月,最终在西南边陲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这座仅存8年零11个月的大学,用最简陋的校舍,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。
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言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这句话在西南联大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。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西南联大没有大楼,却大师云集;没有完善的设施,却有最坚定的精神。
展开剩余72%联大初建时,经费匮乏到连像样的校舍都建不起。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妇受命设计校舍,方案却因经费不足被一改再改。最终方案确定除图书资料室用砖瓦建筑外,教室用铁皮做顶,其余全是茅草屋。
铁皮屋顶的教室里,雨天需要打着伞听课;茅草搭建的宿舍中,40个学生挤在一起安身。教授们住在漏风的农舍里,华罗庚一家甚至蜗居牛棚阁楼,牛在柱子上蹭痒,整间屋子便地动山摇。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,陈寅恪写出了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,华罗庚在解析数论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。
"刚毅坚卓"的校训镌刻在每个联大人的心中。当时教授们过得十分清贫,闻一多挂牌治印,梅贻琦夫人上街卖糕,却无一人离开讲台。最令人动容的是,当教育部打算发放特别补助时,联大教授们竟联名拒绝,只因"抗战时期,全民皆苦,我等岂能特殊"。
自由之思想,独立之精神,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。学生可以自由选课,教授可以自主讲授。课堂上,闻一多讲《楚辞》声如洪钟,冯友兰说哲学循循善诱,沈从文谈创作妙趣横生。没有教材,教授们就自编讲义;没有实验设备,师生就用最原始的工具验证理论。
奇迹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诞生。3882名毕业生中,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、8位"两弹一星"功勋奖章获得者、171位两院院士。更可贵的是,有12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,用知识保卫祖国。
1946年联大解散,三校北返。离别之际,师生们在茅草教室的黑板上留下最后一行字:"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"这座物质上极其贫困的大学,却成为了精神上的永恒丰碑。它证明:教育的真谛不在高楼广厦,而在大师云集;不在设备精良,而在精神独立。
今天,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使用着先进的教学设备,更应怀念那段在茅草屋中坚守教育的岁月。西南联大的老师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真谛——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,而是对知识的尊重,对学术的追求,对民族的责任。
在这个教师节,让我们向所有如西南联大老师般坚守教育初心的工作者致敬。他们用生命点亮灯火,用智慧传承文明,用坚守诠释担当关于股票的,这是教师节值得铭记的精神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